慢性運動創傷年輕化最細僅8歲 醫生:部分兒童被迫訓練
發布時間: 2018/05/07 17:22
最後更新: 2018/05/07 17:22
愈來愈多人為健康、減肥等做運動,不過有公院醫生表示,慢性運動創傷出現年輕化趨勢,最年輕的求診者只有小學三年級;曾有OL為練馬拉松突然增加運動強度,致出現過勞性骨折,需3個月才可康復。
有醫生則指,坊間對於運動創傷,比如前十字韌帶斷裂、肩關節脫臼等存在誤解。
據世衞研究,不做運動(physical inactivity)在十大常見死因當中排列第四,佔5.5%,比過重或肥胖、高膽固醇等更高危。
屯門醫院矯形及創傷科顧問醫生尹耀宗指出,近來愈來愈多人患慢性運動創傷,但有關創傷要達到完全康復有難度,原因與休息不足、病人過分自信致未有遵從復康療程及過度訓練。
尹表示,慢性運動創傷出現年輕化現象,有關個案亦有增加。其中最年輕的求診者只有小學三年級;患者出現過勞性損傷或患「過度訓練症候群」 (俗稱為「burn out」或心力交瘁)。
他指出,處於發育期的小朋友,如太早進行單一運動訓練,或是訓練時間太長,可出現牽引性骨折,膝頭出現腫脹或變形,嚴重可致骨骼斷裂;小朋友短期內無法好好走路。
他解釋,小朋友發育時會增高,骨骼亦會向上發展,惟由於柔靭度未足以配合其發展;當長時間進行單一運動如跳舞、跨欄等運動,便會出現慢性損傷。他認為,個案年輕化與愈來愈多孩子進行競爭性運動、校際比賽,甚至是被迫訓練有關。
他續稱,其中一個導致外傷的風險因素是孩子被迫做運動訓練,加上進行耐力運動項目、錯誤自訂訓練計劃等,致孩子出現「過度訓練症候群」;病徵包括經常感到勞累、怠倦、抑鬱及失去動力等。
他建議有關人士應進行多元化運動、訂立彈性訓練計劃等,並給予身體足夠休息時間。
除了年輕患者,他指亦曾有39歲女上班族今年參加半馬拉松,她一星期跑2天、每次約2公里,但直至比賽前1個月,她增加運動強度至一星期跑3天、每次10公里以上。
該名OL有天左前足突然劇痛。他指,病人最初的X光檢查正常,沒有骨折徵狀;不過由於病人持續感到痛楚, 於是安排病人於第11天再接受檢查及磁力共振,方發現她出現與運動相關的疲勞性骨折。
尹表示,由於有關骨折獲及時發現,未見骨骼完全分離、斷裂,病人不需動手術;最後透過打石膏、穿保護靴等,病人終在3個月後骨骼出現明顯修復。
他解釋,疲勞性骨折早期病徵一般只有局部疼痛,與肌骨疼痛相似,但由於市民多做耐力運動訓練,比如行山、拳擊令骨骼重複受壓,可致有關情況。不過如有延誤治療,以致骨骼斷裂,就必須以手術治療。
他建議,市民做運動時應留意部分關節,比如指掌骨等;並適當增加運動強度。
伊利沙伯醫院矯形及創傷科顧問醫生黃有濱則指,常見運動創傷謬誤例子為肩關節脫臼,曾經出現肩關節脫臼的20歲年齡群中,92%會復發,但在50歲後方出現則會驟減至12%。
他稱,有關患者打噴嚏、行樓梯等,已有機會脫臼,故建議需預留時間康復。